从“童子军”看“全球公民意识”的培育
——浦东新区优秀教师赴美交流研修有感
上海市高桥中学 朱咏梅
美国电影《飞屋历险记》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童子军”这个名词。刚开始我以为它类似于 “少年先锋”,因为影片中的小胖墩罗素戴了条红色的领巾。以前看电影的时候不知道“童子军”的背景,所以没有完全看懂,现在想来这个故事出自美国,肯定有其历史背景。
2014年9月至10月,我参加了浦东新区第一期的赴美交流研修,非常荣幸地在研修活动中了解到,在美国的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是如何利用“童子军”的课程和活动来培育孩子的公民意识的,也进一步了解了美国的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
公民教育——一门校外课程
在美国,童子军是由社区(community)组织的一个团队,需要有家长参加,它的宗旨是让孩子知道——在世界上生存需要哪些技能,并通过各种活动锻炼孩子们的能力。所有的计划、时间、资金,都由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家长作为辅助,负责安全问题。
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童子军活动,通过聆听家长们的热心讲解,我发现:“童子军”是一门课程,它是一门需要社区、家长协调配合指导的课程,它不在校内,但它却能让孩子拥有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其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公民意识,更能让孩子们在不久的将来能成长为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人,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就如它的誓词:“我发誓要尽我全力,完成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遵守童子军准则,帮助他人,强健体魄,心智健康。”这门课程是在校外实施的。
在美国,童子军有自己的委员会,都是由家长组成的,课程类目包括“家庭生活”、“法律”、“人际交往”、“野外求生”、“世界公民”。这些课程都有标准的教材,解读教材的是家长,这些家长都是志愿者,他们需要花一点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并能对孩子们进行引导。比如“急救(医疗)”就需要花一段时间去学习并能运用得当,在某些志愿家长的监督下认定孩子掌握了这项技能,这个孩子就能获得一枚徽章,代表学会了一项课程或技能,通过了考核。目前,“美国童子军”组织设有超过130种不同的徽章,涵盖各种体育运动、户外活动、学习科目、自然项目、兴趣爱好等领域,甚至包括电脑编程、游戏设计等。
“品德徽章”是美国童子军活动的载体和象征,也是最吸引青少年参加的内容。《飞屋历险记》中小胖墩罗素为了拿到这枚徽章,一定要帮助一位老爷爷。一开始,这个孩子只是想完成任务,拿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徽章,所以还不具备全心全意助人的自觉。后来发生了一段经历,让他真正有机会去帮助老爷爷,并在行动的实施中慢慢达成内在的自觉。所以,想要得到一枚徽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历尽磨难。这样的经历告诉孩子:没有一件事情能随随便便成功,有付出才有收获。
感悟人生价值——引导式的教育
在美国研修的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高中童子军的一次会议和各年龄段孩子的一次童子军颁奖典礼,让我印象深刻。会议中,他们有主持人,有笔录,有民主选举,有活动设想和计划书,还有积极的讨论交流,最后由主持这项活动的学生带领其余人完成课程。这种活动模式跟现实的工作场景很相近,学生们在锻炼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懂得要认真聆听他人的想法。会议充分体现了民主参与的准则,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无论最后是否被采纳,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堂真正的公民教育课。孩子们通过童子军课程,在各种社会经历中不断锻炼,从中感悟人生价值,用诚信、自信去完成每一项任务。
我在美国的住家主人——Eric先生的两个儿子都在典礼上拿到了徽章,而这一枚枚徽章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Dylan是住家主人的大儿子,他参加了童子军的一门课程,就是让孩子去做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Eric亲自带着他去寻找,最后他们发现公园里用来开篝火晚会的火圈残破不堪,需要进行修补。在得到公园管理者的同意后,他们开始了这项修补工作。首先需要资金,Dylan想到了收集易拉罐和塑料瓶去卖,他花了几周的时间去收集,其间也得到了其他家庭的一些帮助,资金筹措完成后,他组织其他队员一起买材料,分工拌水泥、砌砖,做出了一个崭新的火圈。他的工作得到了这项课程考核专家的认可,得到了属于他的那枚珍贵的“童子军”徽章。这也是美国家庭所主张的“引导式”的教育。
开放社会资源——校园内外的有效联结
童子军的活动和课程,不仅渗透着“公民教育”,还承载着“人生价值观”,更有“职业素养”启蒙。美国童子军的活动形式贴近生活,富有实用性,无论是对于学生自己还是社会整体,都大有益处。这让我联想到,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是否有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形式呢?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发现90后、00后的孩子无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理解这些孩子,很多老师存在一些障碍。这些孩子是“独生子女”群,一个新的群体,核心素养培养、综合评价体系构建、高考新政出台,一波波的教育教学改革伴随着孩子们,他们如何达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需要老师们研究的一大课题。如果社区、家庭能够更多、更有效地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社会资源对学校更大地开放,通过社会各种力量(包括教师和家长)编写校外课程,无论法律法规还是生活技能,让孩子们去经历磨难,通过学习、思考、求助等手段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伦理道德的观念,锻炼可信、忠诚、助人、友善、有礼、善良、守纪、乐观、节约、勇敢、清洁、谦恭的品质。最重要的一点,要在训练课程中建立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责任感。同时,也让孩子们认识到自我的重要性,无论挑战成功或是失败,都会得到最大的鼓励和最好的认可,并使孩子们树立强大的自信!
作为学校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规范拓展课程、研发研究型课程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和尝试编写职业生涯课程、生活技能课程、社会行为课程,甚至外出考察课程等,以助益于孩子的心智成长。
了解世界——全球公民意识的培育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认为:孩子们身处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科技让我们的国籍变得模糊,让通讯变得快捷,让我们不得不适应各种多变的社会环境。所以孩子们的将来必定是和各种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了解整个世界就成了他们的必修课。在我去美国之前,为我们做培训的教练告诉我们,美国教育有4个“C”——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reating(创造),Communicating(交流),Collaborating(合作)。到了美国,副总监Jeffrey Wilson先生给我们提出了第五个“C”,即增加了 Citizenship(公民意识)。所以,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全球公民意识”都是非常重视的。一来是因为美国也是一个移民大国,美国的学校聚集着全世界各种肤色、各种发色的国际学生,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已经成为“了解世界”的重点,成为教育的新视角;二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追逐着美国教育的日新月异。所以,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社区,立体式的教育模式为孩子们搭建出了更好的平台——童子军。“童子军”是美国教育中所承载的“全球视野,世界公民”的缩影。
我们的习主席也提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我相信这种教育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以宽广的胸怀、平等包容互鉴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教育,通过交流沟通、学习借鉴不断提升水平。其实,我们现在的初中和高中也有很多国际交流的机会和途径,也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何不把这些活动和规划变成课程,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了解世界?“为了每一个孩子”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同一个教育理念啊!
“国际视野、全球公民意识”的培育已在路上,但需要大踏步地前行,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相信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