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改革背景下,新课程需要新的评价方式。而命题考试作为传统的评价方式,如何在此背景下找到新的发展之路,使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保持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提升考试评价质量,是我们一线教师重要的探究方向。
2022年12月15日,高桥中学历史教研组在校外导师团导师——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峻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新课改下历史学科如何命题的研讨。
李老师首先肯定了高桥中学历史组对新教材命题的研究。她评价几位老师的命题用了很多不同的资料,进行了非连续性的文本阅读的尝试,有主题式的命题的意识和命题多样化的研讨,有初高中衔接的思路,命题也符合未来跨学科课的命题要求,并不自觉的有了命题规范。但同时也指出命题普遍在唯物史观的导向性研究上还显不足。
接着,李峻老师对历史组每一位老师的原创命题进行了一一详细地点评。并指出命题要注意唯物史观的导向性、时空观念的结构性、史料实证的逻辑性、历史解释的深刻性、家国情怀的感悟性。具体上操作上,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学术情景,生活情景),并注意主题设置时历史知识的迁移性。
最后,李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命题案例,以及宝贵的历史命题思路经验,并推荐了书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说明》等,总结到历史命题的背后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站在现实的角度,回到过去,展望未来。
通过此次专家指导和研究,全体历史组老师获益匪浅,对新教材新课改下如何命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所有老师继续深入研究,充分理解“双新”改革,并在教学、命题中把改革要求落到实处。
附:教师感想
刘洁老师:《文化多样性》
李老师对我的命题主题给予肯定,主题体现了跨学科命题、跨初高中命题衔接的思路,非常吻合以后高中历史考试的趋向。亮点在于一是情境创设比较好,素材多元,有新的问题情境;二是考察目标上,贯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题目丰富,知识点全面。同时也指出不足之处,题目可以进一步考察学生历史思维尤其是进阶思维的能力,最后一题主观题最好聚焦,问题要小。
今后,我在命题中要更注意考试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当下实际问题,用以对现实时政的理解。同时要考虑到考试时间有限,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文字量不能很大,题目之间要做好铺垫。
潘征宇老师:《争议》
李老师点评了我的命题。认可我在考察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要求中的作用。题目中材料的阅读量和难度适中,兼顾学生的历史逻辑、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同时,李老师也指出了命题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如设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语言的表达,亦不够严谨。个别题目材料的铺垫不够,设问略显突兀且答案相对随意。对此,我将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立场与角度出发,改善自身的命题水平,提高自身命题的素养与能力。
唐文勤老师:《有形的长城,无形的界限》
李老师肯定了我命题的标题:有亮点,有历史味道,有跨学科和现代感,考察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疆域版图考察历代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民族关系。同时指出命题讲究科学性、严谨性,保证丝路畅通为何还要修建长城。如果是等级考命题,要注意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问题不要有歧义,问题指向要明确。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挖深题目,如民族关系上,交融,民族特色的沉淀,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游牧文明、农耕文明等,事实上,无形的界限一直存在。历史题目要解决当下之急。
许元祯:《奥斯曼帝国与东西方贸易通道》
李老师首先肯定了该命题符合课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中“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要求,通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展现多张地图和史料,考察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能力。同时关注初高中历史课本的衔接,将“新航路的开辟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开门见山的提出。
同时也点出了不足之处,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改进:1.设问更明确。将“根据材料四推测可能造成奥斯曼帝国与新航路开辟两种说法差异的原因。”改为“根据材料推测两版教科书描述差异的原因”。2.增加多个研究角度的史料,考察学生对于史料的辨析能力。
张宁老师:《从“叫魂案”看乾隆盛世》
李老师指出我此次命题有两个亮点,首先是情景设置的非常好,利用“叫魂案”来审视康乾盛世,容易抓住学生眼球,其次是选用的材料注意到了高中和大学的衔接,整体设计非常巧妙,在考察目标上,聚焦时空维度,纵向看中国发展,横向看整个世界的发展,落实到现实。同时,李老师也指出了我此次命题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题目文字较多,学生阅读量大,答案设置与材料关联度较低。专家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在之后的命题工作中,我会更注重材料中主题的聚焦,多引用不同类型的材料佐证,也要多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不断打磨自己的命题水平。
上海市高桥中学 历史教研组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