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助力教师,数字提升教学
——化学组教研活动纪实
2024年10月12日,化学组以“技术与数字”为主题在创新实验室进行教研活动,活动由教研组长陈勇老师主持。
一
教师由于长期囿于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材知识本身的讲解与传授,对化学实验关注度不高,因而影响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对新教材中涉及的实验有更直观的认识,建议组内老师动手实验。这次王勇翔和刘赛楠老师分享的是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与应用,为了让大家掌握到位,事先做充分准备,完成“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铬酸钾溶液浓度”实验报告。
交流时以实验报告为主线,辅以实际操作,并分析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虽然老师们对这个实验不陌生,但自己动手实验感受不一样,特别是王老师对误差的控制和数据分析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对王勇翔老师的讲解和演示高度赞扬。
二
刘赛楠老师给大家介绍数字化化学实验的优势,作为一个一年教龄的成长期教师,她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刘老师说感受最深的是课堂上实验现象以数据与图像展示给同学,将很多现象不明显的定性实验数字化,然后分析数据得到结论,与以往的学习方式不同,知识建构方式不同,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刘老师举实验实例显示技术对课堂的影响,譬如教授化学平衡时的经典实验,压缩二氧化氮气体体积,现象是颜色变深,然后慢慢变浅,但比没有压缩前颜色深,很多老师不做这个演示实验,因为根本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当色度计传感器将色度数据画出图像时,明显看到数据大跳水(颜色变深),然后缓缓上升至不再变化,非常直观。
刘老师还播放在东昌中学听唐增富老师讲实验时的视频,用以说明技术改变课堂的观点。这也反映出刘老师一直在思考数字化实验在课堂上的应用,平时不断积累经验,用手机录下相应实例。刘老师的分享对大家触动很大,对学校开展“数字赋能的课堂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
刘雯老师准备为大家展示数字化实验在化学课堂上的应用,这节课紧锣密鼓准备中。刘老师给大家分享这节课的初步设想,以红酒为情境,展开二氧化硫的教学。没想到刘老师这节课的初步设想激起老师们的积极讨论,提出很多问题,最后集中到两点:
问题一:化学教学的如何情境化、结构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建议“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组内老师一致认为情境不是简单课堂的引入,而是不断推进学习进程的问题,通过学习内容最终解决问题。这需要老师们不断尝试,不断积累案例,让课标要求落地。
问题二:如何用好数字化实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化学课堂上数字化实验最大的优点是有些现象不明的实验显性化,譬如钢铁的腐蚀分析氢和吸氧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会不会存在竞争关系?根据文献和其他老师的课例,在反应装置上用压力传感器和氧含量传感器检测数据,能很直观看到反应时相关数据。溶液酸碱性可能一滴石蕊或者一张pH试纸能能解决,就不必用一些传感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好数字化实验,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空间。
教研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不一定能当场解决问题,但可以激发大家的思考,或许半天不看微信,某个化学备课组群里就有几十条留言讨论某个问题。
数字教育改变学生的学,数字赋能改变教师的教,依托数字科技新特征的教育创新不断深化,在赋能教育数字化的道路上,化学教研组积极用好数字化技术,未来定能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