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必需元素:
标题:青春向党,红色基因代代传
时代背景
1945年,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华民族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上海闻人杜月笙和高桥区区长钟玉良请求上海市教育局在高桥镇创办一所完全中学。1946年3月10日,上海市市立高桥中学成立,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高桥区党部主任陈月江任校长。
1946届乙班校门口合影(左一为陈月江校长)
高桥中学最早的党员
1947年9月,上级党组织派陈锡良到高桥中学任职,是高桥中学教师中最早的地下党员(复旦大学入党),后被迫离校。
1947年底,高桥中学最早的学生党员陈锡钧(陈锡良的弟弟)被迫离校。
三个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中国共产党组织渗入高桥中学,与国民党的统治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解放前夕,学校有三个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分属于教委、学委和高桥地方系统,共有地下共产党员近二十人,而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的进步师生则更多,三个中共地下党组织系统都是垂直领导,无横向联系,高桥中学在中学教育系统中享有“浦东民主堡垒”的称号。
-------------------------------------------------------------------------------
星星之火
一、教委领导的组织
1948年春天,共产党员金声穆老师经组织安排来校任教。金老师在高桥时期发展了外语教师钟日照、会计龚德明加入党组织,金声穆为负责人,这是隶属教委系统的一支革命力量。
与党同龄的高桥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金声穆
1921年12月出生,安徽桐城人 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2月,到上海市立高桥中学任教 发展了外语教师钟日照、会计龚德明加入党组织 临近解放时,金声穆为事务主任,钟日照为训育主任,龚德明为会计主任,三位中共地下党员参与学校行政领导班子,为高桥中学的新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949年,高桥中学师生党员统一由金声穆领导。 1949年上海解放,金声穆参加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一期)学习,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任主任秘书。 1957年春,调入上海市委党校从事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 ||
青年教师在高桥中学校园中合影(右二为金声穆)
| ||
除偶有子女陪同外出旅游外,闲居在家,看看书报、电视、电脑。静观世界风云变幻,关怀祖国建设大业。欣喜祖国建设一日千里,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结束了被凌辱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迎来了祖国繁荣富强。……拜科技之赐,和当年高桥中学同学密切联系,互通微信,畅叙家常。“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现已97岁高龄,健康状况尚可,幸逢盛世,欢度晚年。 金声穆2018年3月26日
| ||
华东理工大学建校元老龚德明
1923年1月出生,安徽合肥人 1946年5月,到上海市立高桥中学任教,由金声穆发展入党 担任会计主任 后到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教学工并参与管理。 | ||
龚德明手迹
| ||
2019年1月25日,高桥中学党总支看望龚德明老师。 生于1923年的龚老师忘了很多东西,但有一件事念念不忘:“我在高桥中学入党的,我的入党介绍人是金声穆。”
| ||
-------------------------------------------------------------------------------
二、学委领导的组织
1948年2月,学生党员汤德奎到校,如星星之火,先后发展了陆景明、方毓风、朱葆玛、刘惠民、王村民、虞承源、虞承如、浦祖德、李敦等学生入党,这支共产党组织的力量相当强大,在高三丙班更加突出,负责人是汤德奎,这是隶属于学委的一支革命力量。
高桥中学学生党员负责人汤德奎
1947年底参加中山公园学潮,被大同中学退学 发展陆景明、方毓风、朱葆玛、王村民、刘惠民、虞承源、虞承如、浦祖德、李敦等同学入党 解放后参加南下服务团任副指导员,到福建开展工作。后到海南办华侨农场,长期驻在海岛,以岛为家,以侨为友,一生为之奋斗,做出了出色成绩。
| |
| 2020年5月12日朱葆玛、刘惠民寄学校的信,介绍汤德奎生平
|
1996年高桥中学校庆时汤德奎发言
部分学生党员照片
![]() | |||
学生党组织的领导
1948年2月汤德奎进了高桥中学,地下党组织派章增与之取得联系。
1948年下半年由沈光曦领导。
1949年4月前后,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中的地下党组织统一起来,由金声穆老师领导。
学生党组织活动
⒈创办流动图书馆
⒉成立高桥党小组
⒊发展地下学联
⒋办“火车头”墙报
⒌支援南京学生声讨南京“四•一”惨案
⒍组织护校,迎接解放
⒎响应号召,南下福建
-------------------------------------------------------------------------------
三、地方系统领导的组织(外围小组)
1949年春,浦东重建区委,4月建立了高桥地下党支部。高桥地下党支部当时并不知道高桥中学中有教委和学委的地下组织,对青年比较集中的高桥中学建立外围组织,逐渐争取教师。外围组织由钟亚冠、姚抟一、王祖德、陆平、朱树森等组成读书会形式进行活动,负责人为姚抟一。
外围小组负责人姚抟一
1948届初中 青干班 张家口参军
|
一只甏的故事
两人爬到房内阁楼上动手写起了标语,“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等。布置妹妹放哨,拿走梯子,她若无其事地欣然允诺。母亲显得有些心神不定,老听到她在屋内外走动,当听到招呼要下楼时她才轻轻地舒了口气,立即主张把标语藏在房间地板下的小甏内,边说边自己动手,做得很妥帖。此刻大家均如释重负,像办了一桩久压在心中的大事。
(上海解放)取道从东街到义王弄朝北开始张贴,从双井经北街到西街,路人多了,商店也开门了,还有人搭手帮着我们贴标语。
2018年2月28日拜访姚抟一
2021年3月20日新疆部拜访姚抟一
外围小组联系人钟亚冠
1948届初中 外围小组联系人 地下党员 青干班
| |
2019年5月28日钟亚冠老师(右)
|
第一届第二任学生会主席王祖德
1951届高中 外围小组成员 参加青干班,在中共高桥区工委和团委工作 解放后高桥中学第一个学生党员 后在上海市农业局工作 | |
高桥章 中共高桥区工会根据长期的培养考察的结果,批准了学生会主席王祖德的入党申请,王祖德同志成为解放以后高桥中学在学生中公开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入党以后,王祖德同志不负众望,更加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他品学兼优,曾荣获当时学校校务委员会决定发给优秀学生的最高荣誉奖章——高桥章。
|
2019年3月21日看望王祖德、张月华夫妇
外围小组活动
一、抓了小组自身建设,学习先进思想
二、积极参加群众性的活动,扩大同学之间的影响
三、搜集军事情报,了解驻军番号,绘制国民党军修筑的地堡地形图及时上交组织。
四、学校迁市区后,执行上级指示,留校坚守待命
五、朱树森两次为解放军进攻高桥指路。
六、27日高桥战火刚停,小组动员高桥地区的同学返校,组织欢迎解放军的宣传活动。
2008年4月19日外围成员合影(姚抟一、王祖徳、钟亚冠、孙云祥、朱树森
地下活动地点
印家花园
花园浜孙宅
东街姚家
-------------------------------------------------------------------------------
时代之风
1949年6月,上海军管会市政教育处派军代表杭苇等来校接管,高桥中学走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高桥中学播下的革命种子,迅速地生根、开花、结果。
南下服务团
上海解放了,随军南下,全校在共产党员带动下,学生报名的达八十多人,最后经批准实际参加南下编入革命队伍的三十二人,其中有共产党员七人。他们坚定地跟着共产党,一生不动摇,党指向哪里,他们就奔向哪里,战斗生活在哪里,八闽大地处处留下他们奋斗的汗水和足迹,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全部献给了福建人民。
青干班
1949年夏,上海市青年干部训练班开班,我校同学编在浦东大队。学习班结束后,我校有7位同学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前往张家口,参加工程电讯学院学习,他们是姚抟一、朱树森、郑伟庆,沈家梁、贾玉涛、陆平等。
同年12月,市郊为了开展青年工作,举办青年干部训练班进行培训,我校钟亚冠、马巧珠、杨冠澧、王祖德、黄家龙等同学参加学习,班主任为曹匡人,结业后,分配到中共高桥区工委和团委工作。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
50年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招生,我校11人录取,踏上革命征程。
第一批为黄根亭、严连根、方荣林、金玉言和陈焕良等,于3月报到
第二批为杜菊文、沈玲、张芷铭、俞赞诗、李家瑞、张励生等,于8月报到。
华东革命大学
后排左起沈玲、俞赞诗、杜菊文、张芷铭、张利生、李家瑞
前排左起黄根亭、严连根、方荣林、金玉言
参加军干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招考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规定》,参加军干校是保家卫国最实际的行动,是青年一代的光荣历史使命。此次军干校招行,全市大中学生共录取5千名,分12个兵种,名单公布于51年1月5日解放日报。此次,我校参加军千校人数近200人。
-------------------------------------------------------------------------------
高桥中学虞家兄妹投身革命的故事
虞承源、虞承如解放前在高桥中学参加地下党,解放初随军南下。1949年虞承中投笔从戎。抗美援朝时,虞承哲、虞承清都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虞承中(高桥中学老师)、虞承源、虞承如、虞承哲、虞承清(高桥中学学生)
虞家兄妹参加革命的故事可见当时我校学生的革命积极性。
1949年到1951年,随军南下、北上张家口、投考革大、参加军干校,我校同学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响应党的召唤而踏上革命的征程,前后总人数近300人(当时高桥中学只有700人)。
---------------------------------------------------------------------------------------------------------------------------------
1960年代参军
1961届保送军事院校同学合影
支边支内
1962年去新疆建兵团,上海知青中涌现出“上海五姑娘”(又称“五朵金花”)其中王莲熙(前右三)、张进宜(前左一)、袁玉妹(后左二)三人是我校校友。她们的事迹于“新疆日报”发表后,又经“文汇报”整版转载。
1964年9月21日高桥中学第二批参加新疆建设同学合影
1964年高桥中学第二批参加新疆建设同学到新疆后合影
1964年9月北站欢送第一批去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同学
1960年代,我校同学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到地方去,支援边疆建设、支援内地建设。
随军南下、北上张家口、投考革大、参加军干校、支边支内,高桥中学学生不考虑个人得失与安危,考虑的只是“一切服从革命的利益”、“一切听从党召唤”,反映了高桥中学学子的时代风貌,是高桥中学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